世界計量日來啦! 一起回顧中國古代著名的計時器
- 瀏覽次數:20857次
- 發布時間:2015/5/19 15:01:44
- 作者:llx_yinhe
5.20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用來表達愛意的一天,或許只有計量這個行業的人才能知道,每年的5.20是世界計量日!在世界計量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中國古代有哪些用來著名的計時器。
中國古代計時器具的創始時間不晚于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后來出現的沙漏;一類采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一古代計時器—圭表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結構最簡單的一種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的尺(圭)兩部分相互垂直組成。根據正午時測量表影的長度可以推定二十四節氣,從表影長短的周期性變化,可以確定一年的天數。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
二古代計時器—日晷
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視太陽時,有些在設計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標準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三古代計時器—漏刻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只漏壺;刻,只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漏刻的歷史不僅古老,而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幾乎始于新石器后期一直應用至清代。至今保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漢時制造的,據史籍記載,漏刻的發展大致為,由單壺到多級壺,由沉箭法到浮箭法,東漢時,張衡改單壺為雙壺,改沉箭為浮箭。為盡量保持漏壺水量基本不變,水滴受水壺速度均勻,從而提高計時的準確性,后來經過不斷改進,漏壺多至三級、四級、以三級漏使用最為廣泛。
中國的漏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世界上最精準的計時器。經考證大約在西漢中期,中國漏刻的計時精確度比14世紀歐洲的機械鐘還高。
四古代計時器—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后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并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五古代計時器—渾天儀
《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 (公元78~139)制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筑。
六古代計時器—水運儀象臺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這臺水運儀象臺高三丈五尺余,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筑。臺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臺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恒定,并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七古代計時器—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看完了上述這些中國古代的著名的計時器,不覺感嘆人類智慧的偉大。也正因為這些古代智慧一代一代的發揚光大,人類文明才能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