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又有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等稱呼。俗話說“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可謂是農歷新年的前奏曲,是過年前的最后一個傳統節日。
“臘月”是歲終之月,其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據(《隋書·禮儀志》記載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上古時期,臘八是用來祭祀先祖及各個神靈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朝時稱臘日為“嘉平”,商朝為“清祀”,周朝稱其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隨著佛教傳入,佛教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提起“臘八節”,大概多數人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喝臘八粥”,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事實上,在中國某些地區,“臘八”還有泡“臘八蒜”、“吃冰”、曬“臘八豆腐”、吃“臘八面”、吃“麥仁飯”等繽紛習俗。只不過喝“臘八粥”是流行得最為廣泛的過節方式。
過了“臘八”便迎來新年,“年”的氣氛日益濃厚,許多人家開始拉開春節的序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即使現在,身在外地的莘莘學子和異地工作的人們也開始收拾行裝,逐漸踏上歸家的旅程,以期待那個盼望已久闔家團聚的日子。